文化
馬來西亞為君主立憲制國家,主要由馬來人、華人和印度人三大民族組成。馬來人90%以上都信仰伊斯蘭教,華人多信仰佛教和道教,印度人信仰印度教。馬來西亞憲法中明文規(guī)定伊斯蘭教為官方宗教。馬來西亞的穆斯林多屬于遜尼派。華人與印度人的風俗習慣與祖籍國基本相同。
稱呼
馬來人沒有固定的姓,所以在稱呼他們的時候并不以他們的姓作為稱呼。馬來人的名字可以分為兩個部分,第一部分是他們的名字,中間隔著“bin”或“binti”,有時會省略。第二部分是他們父親的名字。男士:中間就用“bin”(音為賓),而女士則用“binti”(因為賓迪)。在非正式的場合,對小輩較為親昵的稱呼為Adik或dik(音為阿碟或碟),意為弟弟或妹妹,名字則可省略。對年級較大的男士可稱為Pakcik(音為巴氣),意為伯父,女士為Makcik(音為媽氣),意為伯母。在日常場合,用Encik(音為:恩杰)加名稱呼男性,意為某某先生,用Cik(音為:杰)加名稱呼女性,意為某某女士。在較為正式的場合,用Tuan(端)加名,來尊稱男士,用Puan(布彎)加名,來尊稱女士。此外,對有人封號的人可直接尊稱其封號或封號加姓名。如Datuk(拿督)、Tan Sri(丹斯里)等。
見面禮
傳統(tǒng)的馬來人見面禮十分獨特。他們在見面時會用雙手握住對方的雙手互相摩擦,然后將右手往心窩點一點。對不相熟的女士則不可隨便伸手要求握手,男子應該向女子點頭或稍行鞠躬禮,并且主動致以口頭問候。但現(xiàn)在西式的握手問好在馬來西亞是最普遍的見面禮,不論用在馬來人、華人或印度人都可通用無阻。
進餐
馬來人忌食豬肉、飲酒。在馬來餐廳用餐時若看到餐桌上有一個大大的水壺時,別誤以為是裝著飲用水的茶壺,其實里面的水是用來洗手用的。一般馬來人都是用右手抓飯來吃,所以用餐前及用餐后洗手是馬來人餐桌上的禮節(jié)。如果在飯桌上或交談時,與馬來西亞朋友相距稍遠,使用雙手有點困難,又要表示尊重對方,這時可以使用右手遞接物品,并且將左手搭在右手的后面,也表示使用了雙手遞送物品。如果交往的對方的職位比自己高,或比自己年長,也一定要使用雙手接送物品,以表示尊重對方。
服飾
馬來人男女傳統(tǒng)禮服分別是:男士為無領上衣,下著長褲,腰圍短紗籠,頭戴“宋谷”無邊帽,腳穿皮鞋。女士禮服也為上衣和紗籠,衣寬如袍,頭披單色鮮艷紗巾。在馬來西亞除皇室成員外,一般不穿黃色衣飾。目前打工族為了工作穿著方便,一般著輕便的西服,只在工余在家或探親訪友或在重大節(jié)日時,才著傳統(tǒng)服裝。在各種正式場合,男士著裝除民族服裝或西服外,可穿長袖巴迪衫。巴迪衫是一種蠟染花布做成的長袖上衣,質(zhì)地薄而涼爽,現(xiàn)已漸漸取代傳統(tǒng)的馬來禮服,成為馬來西亞“國服”。